中新网迪拜12月5日电 “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5日在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
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新闻网主办,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协办。
当地时间12月5日,“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陆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艾德明,世界经济论坛可持续金融负责人德里克·巴拉尔迪,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中国银行迪拜分行行长潘鑫源,中国建设银行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分行总经理袁盛瑞,中金公司阿联酋筹备组负责人理查德·索纳德迪,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合伙人、碳中和行动联盟联合发起人及常务理事张立钧,阿联酋大学商业和经济学院院长默罕默德·马迪等中外嘉宾现场出席边会。边会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胡军主持。
当地时间12月5日,“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图为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边会上发表致辞。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赵英民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唯有团结合作,共同应对。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成效。他表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市场的力量,需要金融的深度参与,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合作。中国愿和各方加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领域的合作,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支持全球气候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陆磊以书面致辞形式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金融管理部门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引导者和推动者,立足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统筹金融机构自律和监管部门他律,完善标准制定和强化监管约束,形成了一系列成功经验。金融管理部门将坚持高标准、开放性原则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当地时间12月5日,“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图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副行长艾德明在边会上发表致辞。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艾德明表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赞赏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所发挥的重要引领作用。他表示,亚投行践行非常高的、国际化的标准,为亚洲等地区的国家提供金融助力,以加速基础设施转型。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景武、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王兵以视频形式围绕“绿色金融和气候应对”进行了发言。
刘坚东表示,推动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是时代赋予金融业的共同责任与使命。近年来,中国银行对外强化国际交流,已签署或参加PRB、TCFD等10余个绿色和ESG相关倡议及机制,积极融入全球绿色治理;对内坚持绿色战略引领,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和政策体系,制定覆盖信用审批、绩效考核、风险缓释等13方面20余项配套措施,从战略层面为金融支持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王景武表示,当前,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正在形成广泛共识,金融机构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为此,他建议各方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加大绿色金融供给、强化风险防范、加强信息披露。
王兵表示,作为大型商业银行,建设银行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持续增强绿色金融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扩大绿色金融品牌市场影响力,绿色成为了建设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重点从推动资产结构绿色转型,增强战略业务协同发展,加强绿色领域国际交流,防范气候风险等四方面开展了绿色实践。
世界经济论坛可持续金融负责人德里克·巴拉尔迪表示, 银行业需要全面地评估气候风险,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尤为重要,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有能力扮演各国发展绿色债券的榜样。
边会期间发布了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和阿联酋大学研究团队联合完成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该报告由中国银行迪拜分行行长潘鑫源与阿联酋大学商业和经济学院院长默罕默德·马迪共同发布。据介绍,该报告系阿联酋首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白皮书,也是驻阿中资金融机构与驻在国高等院校的首度深入合作调研。
当地时间12月5日,“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图为中国银行迪拜分行行长潘鑫源在边会上发言。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潘鑫源表示,中国银行和阿联酋大学真诚邀请和热烈呼吁更多企业、政府机构、学术团体包括广大中资机构参与进来,开展合作,携手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共同谱写中阿“一带一路”绿色共建和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边会专题发言环节由中国建设银行迪拜国际金融中心分行总经理袁盛瑞主持。
当地时间12月5日,“绿色金融与气候应对:中国银行业的角色与机遇”边会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中国角举行。图为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胡军在边会上发言。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胡军在发言中表示,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加快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股权、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平稳,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CCER)启动就绪,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实施推广,金融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的深度、广度日益扩展,这对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支持推动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邢炜在视频发言中表示,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帮助会员单位明确绿色低碳经营管理偏好,推动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倾斜。该协会将在引领银行业金融机构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探索构建绿色创新产品体系、加强气候风控机制建设、健全碳排放数据治理与信息披露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继续努力。
中金公司阿联酋筹备组负责人理查德·索纳德迪表示,全球气候变化是急迫的挑战,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的结构性变革。就金融系统而言,除银行、投资者、担保方外,监管机构、评级机构、多边组织也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帮助,而COP大会正是进行这些对话的理想场所。
TCFD成员、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专业委员会首席专家刘瑞霞在视频发言中表示,目前,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与日俱增,气候风险是全局性,全球性的向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更需要发挥金融机构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在资源分配、市场定价、风险管理、转型顾问等方面发挥其作用,扎扎实实地作出更大的贡献。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合伙人、碳中和行动联盟联合发起人及常务理事张立钧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通过产业政策、金融服务等多项手段,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成果显著,绿色金融规模已超30万亿元;未来要实现碳中和,转型金融的发展潜力巨大。
在总结发言中,俞岚表示,应对气候变化,绿色金融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金融机构要以提升绿色金融质效为导向,既要精细化、防风险,更要算总账、看长远,综合评价绿色项目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应注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要提升供给能力和适配度,更要为绿色经济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焕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倍增效应,全面服务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完)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时代新征程,需要以产业升级锚定东北全面振兴的方向。
首先,深刻把握产业升级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方向的必然性。产业升级是应对结构性问题挑战的内在要求。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偏重,资源型产业占比较高,多元性不足。尤其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背景下,东北地区必须进行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从全球范围来看,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比重较大,而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必须紧跟时代潮流,通过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和发展动力。
其次,新时代锚定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方向,必须科学研判产业升级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此破解发展矛盾、激发内生动力,把优势条件和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新优势新动能,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新时代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具备诸多优势条件,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自身条件看,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基地,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为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市场基础,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东北地区产业升级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同时,东北地区产业升级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等。但是,也应该看到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以来,特别是走进新时代,东北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尤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新时代新征程要实现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必须多管齐下,在科技创新、产业体系、营商环境等方面精准施策。
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科技革命是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的先导和源泉。依托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东北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二是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加快构建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将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吉林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以及丰富的温泉资源,组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投资冰雪旅游项目,发展冰雪运动产业,繁荣冰雪文化产业,提升冰雪装备产业,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三是以优化营商“软”环境增强发展“硬”实力。营商环境既是发展软实力,更是核心竞争力。要以“放管服”改革为切入点,从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办事程序、减少行政干预、优化税收政策、加强法治建设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变“投资不过山海关”为“投资争过山海关”。要以县域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施力场域。县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重要舞台,需要增强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要强化“人”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既要基于实际需求找准政策落脚点,也应依靠专业工作人员提供关键支持和推动力量。吉林市通过选派“企业知心人”下沉企业,突出做好“九解一协调”工作,在供需匹配的逻辑机制下有效破解了企业端“不想说、不便说”,服务端“不清楚、解不了”等难题,探索了一条优化营商环境的新路径。
(作者:王燊成,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朱延静】